□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唐泽文工业“样板间” 有人说,襄阳是一座“因东风而生、乘东风发展”的城市——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东风汽车(5.730, 0.07, 1.24%)。2022年,襄阳的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400余亿元,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但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不一样。“你们的点位选择有意思。”刚刚抵达襄阳,袁康就直夸四川日报全媒体的工业“灯塔”十城行采访。这位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综合研究科科长告诉我们:近年来,当地在“调整结构,育新动能”思路指引下,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汽车产业“一家独大”的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去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占襄阳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三成。 新兴产业挑起襄阳工业大梁的密码是什么?在襄阳期间,记者在一个又一个智能工厂中找答案。从无到有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座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后,工人从“脚不沾地”变“平心静气” “如果你们坐飞机来,就能体验我们生产的航空座椅了。”确认了记者从成都到襄阳的出行方式是乘高铁后,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略带遗憾地说。 我们来到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追日路7号,2000多平方米的航宇嘉泰制造二车间里,一件件航空座椅支板正在加速成型。工人们正在生产线后方,聚精会神盯着电脑屏幕。点击鼠标、简单的人工干预后,生产线完成了投料、检测、再加工等航空座椅支板生产所有工序。根据进度,眼下这批200件支板,最多用时一周即可完工。 “以前遇到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们忙得脚不沾地。”制造二车间负责人解释,忙,主要因为过去的生产流程全靠人工操作,流程相对割裂。例如,支板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完成后,需要将半成品送检,检验合格后又送回生产线进行下一道工序。因此,工人们需要在检测车间和制造车间不断折返,搬运半成品,“难得喘口气。”这样的结果是,一批200件的支板要半个月才能完工。 从“脚不沾地”到在电脑面前“平心静气”,这一切来自航宇嘉泰2018年开始的商用飞机座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广智能柔性化生产技术,把检测设备搬进生产车间,并通过开发专门系统,推动生产环节智能调度、产品研发智能化。 最终,航宇嘉泰实现了航空座椅数十道工序的终端数字化操作。从半成品到产品,工人们通过电脑可以实现一次性完成,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 但这些,只是航宇嘉泰尝到的众多甜头中的一个。航宇嘉泰航空座椅工程部副部长余建改介绍,对比智能化改造前,航宇嘉泰的整体运营成本降低了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了10%,产品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凭借着“快人一步”的生产效率和研发速度,更低的生产成本,航宇嘉泰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取得波音、空客公司座椅供应商资质的厂家,同时也是MA700、ARJ21、C919等国产飞机唯一旅客座椅供应商。 襄阳原本并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但过去二三十年间,借助科研单位转制和招商引资,当地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水准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集群。今年2月1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以航宇嘉泰为主力的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 “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航宇嘉泰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企业将推进更多生产工序“联网”,让企业的成本“再降一点”、研发“再快一点”。从“东风”供应商升级为新材料产业“领头羊”全国最大铅酸电池生产线,正在变身“机器人(11.930, 0.13, 1.10%)工厂” 气温控制在25摄氏度的生产车间里,每隔20秒钟,就有一块完整的铅酸电池从生产线上输出。在这个繁忙的车间里,零部件和半成品的转移,全部由机械手臂完成。在襄阳高新区的骆驼集团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改造一新的国内最大铅酸电池生产线正在变身“机器人工厂”。 根据设计产能,这里每天能够生产6万多块汽车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俗称“汽车电瓶”)。过去,在订单最多的时段,工人们往往轮流加班。但眼下,厂区的排班表显示,在产能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工人加班的时段已大大减少。 汽车起动用的铅酸蓄电池,是骆驼集团从乡镇汽车维修铺成长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主打产品。眼下,骆驼集团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企业,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约49%,产品出口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骆驼集团已经从过去的二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商,成长为汽车电池行业龙头。”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晓辉说,骆驼集团不仅助力襄阳在全国汽车关键零部件中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并且成为襄阳重点打造的新材料产业的“领头羊”。 风头正劲的骆驼集团,为何要打造“机器人工厂”? “做制造业这行,是没办法‘躺平’的。”骆驼集团铅酸电池板块负责人刘俊说,铅酸电池并非新兴产业。但借助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欧美不少国家陆续实现了“老生产线复活”。这也给骆驼集团敲响了警钟:产业形态正在改变,竞争对手正在变强。 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变成“机器人工厂”的? “把自动化设备用好用足。”指着眼前的生产线,刘俊一一介绍:自动调温设备、自动投料机、自动真空搅拌机、自动装配线、自动烘烤箱、高精度机械手、自动分选系统、自动检测设备…… 刘俊介绍,启动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以来,公司的产品良品率明显提高、产品人工成本大幅缩减。记者观察老工业城市的“加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唐泽文 “二重是怎样扭亏为盈的?”“攀枝花的钒钛产业做到哪个程度了?”…… 有意思的是,在襄阳采访时,记者也频频成为“被采访者”。 襄阳“惦记”四川,是因为两地相似点颇多:工业均是从三线建设开始起步,眼下同样面临转型与做大做强的双重考验。 1983年,原本聚集在临近十堰市山区的二汽(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出山”(部分生产线外迁),襄阳一跃成为二汽最重要的整车制造基地之一。从那时起,襄阳就确定了“工业强市、工业立市”的思路。40年间,襄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也维持在40%左右。去年,襄阳实现制造业增加值2734.56亿元,总量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系列全新的“名片”,在悄然刷新这座古城的工业结构: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襄阳陆续变身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低压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华中地区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之一…… 在采访中,我们梳理和总结发现,襄阳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做“加法”: 首先,是产业布局坚定做“加法”。本着“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朴素想法,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襄阳便在汽车产业之外,陆续招引培育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服装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去年,襄阳下线整车35万辆左右,汽车仍是第一支柱产业,但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已从20年前的60%以上降至30%左右。去年,襄阳制造业增加值跑出了同比增长9.5%的“加速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3%。 其次,是培育经营主体坚定做“加法”。常住人口只有527万的襄阳,至去年底共有约66万个经营主体,按人均来算,同样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再聚焦,襄阳的数据更让人称羡:全市14家上市企业均为制造业企业,且民营企业占了一半。这其中,骆驼集团最初只是一家乡镇个体修车铺,回天新材(14.750, 0.26, 1.79%)是全国首批科研院所转型为民营企业的典型…… 襄阳的“加法”还在继续。在我们到访之前,在上海举行的2023年襄阳(上海)新能源汽车及生物医药产业推介会上,襄阳签约24个重点合作项目,“吸金”507.35亿元。
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检查刚下线的航空座椅支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
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骆驼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