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午,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从2007年C919项目立项,历经10年科技攻关,到2017年成功首飞,再到如今顺利完成首次商业航班飞行,C919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国人关注、世界关注,同样令人瞩目的“襄阳造”亦在其中。此次C919在座椅设置上公务舱、经济舱段,均选用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宇嘉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客舱座椅。
位于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的航宇嘉泰成立于1993年,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专注细分领域的发展之路。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取得波音公司、空客公司座椅供应商资质的厂家,同时也是国产MA700、ARJ21、C919等国产飞机唯一旅客座椅供应商,航宇嘉泰通过长期不断的研发投入、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积累,让“小座椅”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据悉,今年以来,该企业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已中标国内6家航空公司200余架新飞机的座椅订单,在手订单额已达到12亿元。
在谈到公司核心竞争力时,航宇嘉泰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玉柱曾表示:“核心技术的研发是事关企业进或退、存与亡的关键。公司在技术开发上,力争与行业保持同步。同时,我们通过汉江科联网,及时掌握前沿科技信息,积极申报重大研发项目、隆中人才计划等,以实现高效、便捷的攻关技术难题,还得到政府立项资金奖励,极大鼓舞了公司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这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开展科创领域制度创新,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使自主创新能力转化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
- 积极开展高端装备产业专利导航工作,编制重点产业链“专利图谱”,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为产业创新发展指明道路。
- 积极探索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充分调动产学研创新资源,广发“英雄帖”,“靶向”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攻克一批制约襄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
- 创新“赛马制”科研攻关机制,探索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升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国家级试验室——湖北隆中实验室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助推“襄阳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
- 创新“三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培养内容,帮助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
- 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出台重点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和人才科技基金管理办法,为国内外人才发放奖励现金。
- 围绕人才供给开展产学研融合创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 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汉江科联网,为企业提供七大主导产业信息导航、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资源一键搜索、科技资源智能推荐、创新创业知识分享等服务,在优化科技服务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 成立财智服务联盟,通过“数据增信”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襄阳高新区(自贸片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层次人才集聚:
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检验检测4个领域突破32项关键技术,其中8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项可替代进口、13项国内领先。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了四年翻两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3家,占全市近一半;9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占全市的90%;瞪羚企业群体数量从44家增长至93家,累计培育瞪羚及潜在瞪羚企业125家,走出了全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超卓航科。
人才工作累计投入2.5亿元,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1万人,其中国家院士专家11人,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4人,“万人计划”4人,省级重点人才计划8人,连续两年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数量占全市总量的近一半。2022年新引进博士硕士生481人,创新创业团队38个;2人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占全市50%。(李俊杰 汪靖)